2024:寻找穿越周期的投资 | 乘·分享

 

 

 

科技产业的本质是周期性行业,且在周期中呈螺旋式上升。回溯过往全球技术创新与行业发展,投资行业经历了四个完整周期,分别是投资期、泡沫期、悲观期,再回归投资期。通常泡沫期后,悲观期和最佳投资期都会接踵而来。历史上的康波周期、朱格拉周期和基钦周期,都揭示了循环往复的交替。在经济下行期,每位投资人都期望穿透迷雾,找寻自己的节奏与目标。

 

 

12月,中欧创投营发起深圳专场公开课,邀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学教授张宇、千乘资本创始合伙人熊伟、网商银行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李晋,共同探讨如何运用战略思维,寻找穿越周期的投资。

 

在2023年接近尾声的当下,以下的讨论分享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思考、一丝温暖、一点勇气。

 

李晋(主持人):

我们一直聊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个变化中不变的是什么,哪些是我们一定要坚持的?

 

熊伟(千乘资本创始合伙人):

围绕VC行业以及我们今天的话题,我认为穿越周期的唯一保障是“投出好公司”。

 

怎么投出一个好公司呢?用两句话凝聚一个优秀公司的范本,就是“事为先,人为重”。“事为先”首先指的是行业好,在一级市场投资领域,我认为比较好的行业是科技赛道和生物医药赛道。其次,商业模式要好,要有切入点,要有护城河。

 

最重要的是“人为重”,我认为一个好的创业公司,团队架构是最重要的。一头狼带着一群羊能成事儿,但有可能做不大,但一只羊带着一群狼,那肯定做不成事,会出事儿。

 

因此,一个好的创业公司的创始人需要具备以下几点核心素质:

 

一是要有战略眼光。能够站在宏观上看到周期的规律,能够形成关于行业的洞见,能够在微观上把握周期,知道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二是要有行业的资源积累。在从0到1的过程中,在几乎“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怎么凭借个人的人格魅力,把团队建立起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三是企业家精神。我认为穿越周期最核心的企业家精神是“提速压力”,也可以叫“逆商”,在逆境之中是否能看到微光。一个将军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战略上,能在危机当中看到正确的方向,鼓舞团队。

 

四是学习能力。很多技能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取的,我看中的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能力指的是一个人的学习框架,有没有自洽的方法论、思维框架、思维模式。一个人只要起点不是太低,能不能够最后成事儿就看学习能力。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开始就是比尔盖茨、巴菲特这样的“老炮儿”,这样的人也不会再出来创业了,出来创业了也没有那个冲劲了。有冲劲的人一定是有不满足感、饥渴感的,这类人是最具有冲劲的。有了主观意愿后,再加上学习能力,就会非常“可怕”。

 

张宇(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学教授):

非常感谢熊总的分享,我来补充一点。现在大家聊人工智能、聊硬科技觉得很热闹,但越是热闹的地方一定要慎行,因为往往热闹的地方就会发生坍塌。我们要有自己的框架、自己的逻辑,同时要能耐得住寂寞。

 

我举一个同学的例子,他们团队是投消费的,前几年说要去看新能源、看硬科技,但是最近一次和他们交流,他们说我们还是准备回来看消费,因为硬科技不是我们的长项,只有投消费我们才有感觉,只有投消费我们才能够拿到早期的项目,才敢于下重注。

 

所以我认为一定要遵守投资纪律,在自己真正能够理解的方向上努力投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李晋(主持人):

正如刚才两位讲到的,我们在投资的时候有投资的纪律,那么作为一个GP我们有哪些纪律,关于怎么选择LP、怎么进行基金管理、怎么搭建我们的团队,有哪些纪律要遵循?

 

熊伟(千乘资本创始合伙人):

我相信“心想事成”,只要是真心想要的,把想要的事真正落实下去,这个事就能成。我当年刚创业自己做基金的时候,提出想要做一个专业化、垂直化的基金。

 

在这个目标之下,我心里一直遵循着几个原则:

 

一是关于投资期。千乘的第一期基金就是“4+3+2”(4年投资期,3年退出期,2年延长期),当时大部分基金都是“3+2”或者“5+2”为主。当时也有人质疑我为什么这么长的时间,我很自信地说我认为4年投资期才可以来筛选、甄别真正好的项目。

 

二是关于项目标准。2016年整个市场是沸腾的,我们的现金一直趴在账上近两年时间,投得很少。因为我定下的目标是追求高倍数,在那个期间我一直很难找到符合我标准的项目。

 

三是关于基金规模。我认为基金规模在10个亿左右才可以实现高倍数的回报,因此我们的二期基金就是在这个目标下募集起来的。

 

张宇(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学教授):

战略是通向长期目标的计划和路径。从长期来看,我们要看两点,一是投资的目的;二是投资人的价值。正如熊总刚才的分享,我们在确定目标后,在追求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讨论、不同的选择,在迷惘焦虑的时刻,我们还是要回归初心,回到最根本的地方,想清楚自己做这件事情追求的是什么,了解和探寻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和渴望,这个很重要。

 

现场交流提问:

很多机构除了提供资金之外,也会有新的赋能,有的是给订单,有的是从战略、经营生产方面做一些支持,我想请教二位关于投后赋能这一块有哪些做法?

 

张宇(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学教授):

我听过一个最好的答案是一个同学在课上的分享。他说,最好的项目是不需要投后赋能的,我觉得这应该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就是我们说的“做减法”。所以我觉得最好的答案就是尽量投不怎么需要投后赋能的项目。对于刚创业或者规模比较小的机构来说,当你要开始做投后赋能的时候是比较吃亏的。因为投后赋能的团队是固定成本,越依赖投后赋能其实对于基金管理规模会越依赖,而基金管理规模一旦高,就容易影响投项目的质量,造成一个恶性循环。

 

熊总(千乘资本创始合伙人):

根据我自己的投资生涯和身边观察到的一些例子来看,我认为,最赚钱的项目都是不费心的项目,费心的项目没有一个是赚钱的,反过来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目前的做法是善用外部资源。第一,如果是我们自己培养的投后团队,我认为不一定比外面专业的机构好,所以我会把我能够触达的最好的资源和创业企业分享。第二,我每年会有1-2次与企业创始人进行深度沟通,我沟通的目的不是指导企业,而是识别企业的问题,面对面分享我的观点。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请“外援”。我们有丰富的资源渠道,需要梳理战略,还是需要订单,或者需要扩充高级人才,我们都有相应的渠道。

 

张宇(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学教授):

熊总分享的是不要试图什么事情都自己干,利用外部资源,利用朋友圈网络的资源,其实可以把事情做得更有效率。

 

同时,把自己的精力和专业、团队资源聚焦到最重要的事情上面。就像我们现在使用ChatGPT,也是让我们能够把所有精力放到最能够创造价值的部分,这其实很重要,每个人都应该这样善用资源、善用时间。

 

 

2024

 

2023年,正飘然远去;

2024年,已迎风而来。

在此,祝愿每一个关注和支持千乘资本的新朋友、老朋友,

在新的一年里,

蓄势新程、共同进步、不忘初心!

 

 

 
 
 
 

 

 

创建时间:2023-12-29 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