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座舱如何打造用户安全舒适的驾乘体验? | 乘·分享

2023年12月6-7日,由亿欧汽车主办的GTM2023全球科技出行大会在北京首都机场希尔顿酒店成功举办。本届大会以“穿越周期、破风远航”为会议主题,聚焦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与演进,与主机厂、供应链企业、科技公司、科研以及投资机构共话产业发展前景。

 

 

在SEV智驾智舱软硬件协同发展论坛中,艾拉比副总裁丁羽,FUTURUS未来黑科技汽车业务总裁邹丽,千乘资本合伙人方昕,以《智能座舱如何打造用户安全舒适的驾乘体验》为主题的圆桌对话环节,亿欧汽车高级商务经理孙喆担任本次圆桌主持人。

 

艾拉比副总裁丁羽表示:“随着车主在车内逗留的时间越来越长,用户对汽车场景化的需求凸显,更多的娱乐功能将随之陆续上车。OTA核心能力就是把更多、更好的功能和应用等内容持续不断地带给车主。”

 

FUTURUS未来黑科技汽车业务总裁邹丽表示:“车企正越来越多地在智能座舱中采用HUD增强现实显示技术,未来,HUD将不仅仅是从功能上合并传统仪表和中控,而是在体验上成为人车交互的窗口,成为座舱内真正的交互第一屏。”

 

千乘资本合伙人方昕针对结合目前市场情况提出,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大模型会深度的赋能智能座舱,并重新定义智能座舱的交互体验和水平。2024年,我们可以看到大模型智能座舱将席卷整个汽车行业。

 

以下为圆桌讨论原文,亿欧汽车在不改变嘉宾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了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孙喆:大家好 我是亿欧汽车的孙喆,刚刚也是听了汪总的分享,在大模型座舱场景落地带给了我们不同的视角,确实智能座舱作为我们用户最容易感知到的移动空间,这几年发展也是超乎了我们用户和行业的一些想象,所以说没有我们想不到的,只有座舱产品经理做不到的这些功能。

 

今天也是有幸请到了来自产业与资方的三位嘉宾,也是一起来讨论一下关于智能座舱的发展是如何打造用户优质的驾乘体验的,下面有请三位嘉宾为现场的观众朋友依次做下自我介绍。

 

丁羽:感谢亿欧邀请我们参加此次论坛,我是来自艾拉比智能的丁羽,艾拉比是国内连续3年位于整个汽车OTA智能升级top1的公司,我们国内OTA参与到的车型大概超过100多款车型,然后已经覆盖了差不多有超过40家的主机厂。另外,我们在除了汽车以外还在物联网侧、智能家居侧都有一些布局。

 

邹丽:感谢亿欧,大家好!我叫邹丽,FUTURUS未来黑科技是专注于汽车抬头显示技术研发及落地的一家科技公司,我们公司主要的产品包括WHUD和ARHUD。

 

FUTURUS成立于2016年,研发中心在北京,我们有两个生产制造基地,一个是在重庆的两江新区,另外一个生产制造基地是在北京亦庄,跟我们的研发中心在一起。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完成了超过30万辆车的HUD产品交付,是一个有非常强的落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我们的运营也是非常精益的,公司大概250人左右,以一个相对比较小的团队规模,完成了产品从前端的调研、到开发、到落地、到整车交付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这也是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整个团队努力的一个成果。谢谢大家。

 

方昕:感谢亿欧的邀请。我是来自千乘资本的方昕,我们千乘资本是总部位于深圳的一家早期的投资机构,我们成立于2016年,现在在管的资金规模20个亿。

 

千乘资本都是一群来自产业的理工男,专注于投资硬科技,对于我们的被投企业我们也会帮助它在产业里边深耕、落地、开花,我们过去到现在两期基金大概投资了接近50家的硬科技企业,涵盖了智能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材料的产业链、工业软件、半导体,还有汽车。

 

我从2016年开始关注整个智能汽车和汽车产业链的投资,在千乘我也是负责半导体和汽车这个大的板块,很有幸我在未来黑科技在早期成立的时候很高兴跟在座的两位成为了朋友,我们也有非常契合的一个认知,我们共同都有一个默契和愿景,我们早在2016年大家都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在整个AR的这个产业链,汽车的HUD这个场景可能是第一个真正能够落地的刚需应用场景,现在从未来黑科技的一路发展到现在壮大,我们也看到了硕果累累,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跟大家做交流。

 

孙喆(主持人):好的,我们就正式开始我们今天的对话。第一个问题偏宏观一点,想问问3位嘉宾,随着座舱智能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化功能上车,其实对于一些出行用户的评价其实是褒贬不一的,那么就请问一下各位嘉宾如何看待座舱的智能化发展,我们这一次就女士优先,先请邹总。

未来黑科技汽车业务总裁 邹丽

 

邹丽:刚才亿欧的杨总说,整个论坛女性比较少,我也很高兴代表我们女性的科技创业小伙伴,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对于整个座舱智能化发展的看法。

 

座舱最开始的第一个阶段都是物理按键,整个座舱实际上是非常不智能的,一些功能都是通过物理按键来实现的,比如说收音机等等这些传统的方式来进行人车交互,通过我们的触觉来启动相关的功能,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我们在座很多人用的很多的Carplay功能,上车第一件事情往往就是通过手机来联车机,苹果的用户可能跟Carplay交流的比较好,不能完全说是智能,因为其他的手机操作系统通过Carplay导航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问题,而且相对来说也不是那么的安全。

 

第三个阶段,就是FUTURUS现在所倡导的智能化的、科学合理的人车交互,由于智驾功能越来越全面,周边的产业越来越成熟,车作为代步工具的同时,逐步被我们赋予新的功能。在高速NOA和城市NOA场景下,我们解放了自己的双手和大脑,还有脚,这个时候用户能够做更多的事情,通过结合整车的感知系统,包括人工智能相关的服务,使得车能够为我们车内的乘客包括驾驶员、前排、后排的乘客提供更多的服务。

 

刚才星河智联的汪总提到,现在在车内我们已经能够实现完全的自然语义的交流,。除了语音外,我们还通过HUD显示和视觉交互的手段,实现最简单、直接、高效的输出。谢谢大家。

 

孙喆(主持人):确实像邹总所说我们座舱的人机交互从物理反馈的按键再到人机交互的趋势,其实行业内也有共识我们在做硬件的预埋,软件不断迭代升级,我觉得丁总可以从软件方面给一些不一样的视角。

 

丁羽:OTA本身是给车厂或者车主带去更多更好的内容,现阶段多数车厂都要预埋算力,核心在于3-5年之后车厂可能会有更多新的功能、内容和新的应用出现。 

 

艾拉比副总裁 丁羽

 

从整个宏观的层面来讲,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车子,尤其是这两年的车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它整个智能座舱其实已经到了场景应用很丰富的阶段,无论是语音控制,还是通过HUD以及类似这样的一种方式上车。

 

但是,我们发现这里面内容还是不够成熟。比如说,一台很厉害的苹果手机,性能好、功能多,如果上面没有那么多的APP,没有那么多内容的话,这个手机对用户来说的意义不大。其实对于智能车其实也是这样的一个情况,随着我们整个的一个智能驾驶或者说L2、L3甚至到L4、L5这样的一个情况出现的话,人在车上能做的事情会越来越多,也就意味着车上未来所有能够呈现的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

 

我认为对于智能座舱本身来说的话,内容一定是未来整个大的一个趋势。未来更多的内容跟车本身、跟车内的硬件、包括语音能结合的这样内容我个人认为的话会越来越丰富

孙喆(主持人):丁总从内容的层面给我们不一样的分享,但其实从软硬结合的角度肯定还少不了对资本市场的支持,现在就请方总来分享一下您的观点。

 

方昕:邹总讲的就是人机交互接口,丁总讲了一个很好的内容跟生态,我觉得结合这两位讲的,我们的企业都是给最终我们的消费者提供一个好的用户体验。

 

千乘资本合伙人 方昕

 

我先结合我个人的职业经历,我以前是做过产品经理,我觉得这个事情尤其是在一个产业链变革的过程当中,无论主机厂还是供应商会越来越多地直接跟终端消费者去交互,产生很多的反馈,其实就是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是怎样的产品、怎样的体验,这个就相当重要了。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提到,现在这几年座舱,一个说是很卷,第二个我觉得对于消费者来说给他们快速地提供了很多选择差异化的机会。

 

因为电动化走到上半场它的差异化不那么明显了,因为电动车都快,我们对于“快”这个事情已经没有对消费者产生很大差异化的情况下,现阶段座舱的差异化就是各家来进行十八般武艺比拼的时候了。这两年就非常明显,大冰箱、大彩电、大充电宝,更多的屏,HUD,各种交互的方式,语音、语义开始上来了,那么渐渐地我觉得再过渡两三年,大家在座舱的标准化或者说差异化达到终局的阶段,我觉得脱离不开再下一个阶段其实是更高阶段的自动驾驶。你方唱罢我登场,座舱竞争到一定阶段,自动驾驶的竞争又会出现了。

 

我觉得再经过3-5年,可能长一点5-8年的竞争,我的观点是终局的差异化是座舱的竞争,但到最终的终局就像邹总前面提到的28年、30年之后再终局的竞争又会回归到座舱的竞争。

 

在我的概念当中,我认为可以车的自动驾驶,它发展一定会实现。如果把智能汽车类比我们智能手机,对于下一个十年的创新来说,自动驾驶之于智能汽车我认为可能更像通话的功能之于智能手机,每一辆车都会成标配,而且它的标准化会做得非常好。那我们再来竞争什么呢?我认为这个车最终是会做第三生活空间,取代人,让人更多地在车里面进行生活、交付,从而产生交易,所以我觉得最终的终局还是会落到智能座舱,那个会比我们目前看到的展现形式、交互形式呈现出更高维度的一个竞争,也是精彩纷呈的一个舞台。

 

孙喆(主持人):确实就像方总所说这个产业发展的终局其实还是最基础的影响因素还是回归我们用户的场景,对于用户发展的本身,刚刚三位嘉宾都分享了各自对于座舱发展的观点,接下来这个问题我是想请艾拉比的丁总来回答一下。

 

随着座舱内应用功能的丰富,加上座舱功能容易被用户感知的特点,您认为在座舱应用生态建立的过程当中应该注重哪些方式?同时咱们艾拉比在这方面做了哪些的业务?而且有哪些战略的调整,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

 

丁羽:是这样的,我们艾拉比对于整个国内所有品牌的车做了OTA升级调研统计,包括车型OTA的次数、频率、每个月的分布、OTA的内容等等。

 

我们发现一个情况,比如说这个月小鹏和理想做了OTA,蔚来没有做,蔚来的车主就会很焦虑,这是真实的情况,下个月蔚来升了这个功能之后,小鹏和理想没有,他们的车主会很焦虑。车主对于车新增能力需求应该是非常大的,而且大家非常愿意去拥抱更多、更好新的内容。

 

我们也会跟主机厂交流未来车上会有哪些比较好的内容,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场景化的功能和内容正在慢慢上车。比如刚才提到的多屏化,大屏不仅前排主驾有一个,副驾有一个,后排甚至第三排都出现了,如何去利用这些车载大屏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首先大家可能想到看剧,第二个就是车载游戏。

 

从现在整个的一个游戏场景来看的话,其实最容易上车的可能是云游戏,云游戏本身它的算力都是在云端,很多的IP都在云端可以直接用。对于一些车载本身或者说针对于这款车的独栈游戏,一方面开发周期比较长,另外一方面可能拿到版号的可能性相对也会比较少。从目前来看,明年可能是整个的一个从游戏上车可能它会作为一个比较大的变革,到后年可能会有更多的这样一个生态应用。

 

从整个的智能车的使用时间来看,可能用户在车里面一半时间是驾驶状态,另外有50%的时间是停留的状态,不管你在充电还是送小朋友上学在车内等待,还是说到公司、到家之后在车内做一些类似于开电话会议或者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总之,大家在车内逗留的时长会越来越长,基于车内整个非常封闭的环境,包括有大电视,有空调这样的一个场景来看的话,我认为会有更多的跟娱乐相关的一些内容产生。

 

孙喆(主持人):咱们在业务和战略调整方面,有没有一些新的动向?

 

丁羽:也会有,从艾拉比整个的战略来看,第一个我们在OTA这个点上,在汽车OTA这个点上已经占了比较高的位置,我们会从几大板块去发展我们的业务。

 

一是标准化的软件产品,包括FOTA,DOTA,VSP管理平台、A box诊断等产品。标准产品在拓客的同时,也正式打开了综合服务市场,并将系列产品、服务推向了海外。

 

二是综合服务,围绕车厂去做更多跟软件相关的服务,比如测试服务、运营服务、咨询服务等。

 

三是内容生态,OTA核心能力就是把更多、更好的功能和应用等内容持续不断的带给车主。

 

孙喆(主持人):明白。就像丁总所说,以内容作为基础,然后向更多不同领域的生态企业去做更多的生态融合。下一个问题是想跟千乘资本的方总来做一下交流,就是在智能座舱当中人机交互从早期的被动交互到现在的主动交互,随着后面AI大模型的接入,交互会对其他的功能有一些改变,智能座舱是比较综合的概念,承载比较多的技术,从资本的角度您觉得会出现哪些热门的投资方向或者细分的赛道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

 

方昕:两个问题,我先探讨一下第一个,你讲的交付功能会产生哪些变化。在我们看来,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变化,第一个就是座舱的交互会从单一单向往多元化和动态互动的方向去发展,这是我们认为比较明确的一个方向。

 

第二个我们看到智能驾驶现在特斯拉在引导着BEV+Transformer这个方式,我们认为现在是一个比较高效的,那么在座舱方面也会往多传感器融合的方式发展。

 

前面两点结合起来我们认为多模态的交互是智能座舱的关键技术,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大模型凭借它强大的学习和泛化能力会深度的赋能智能座舱,将实现视觉、听觉、手势这些多模态行为的快速感知,理解和智能控制,重新定义智能座舱交互的体验和水平。

 

2024年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大模型智能座舱将席卷整个汽车行业,我们也看到了百余款的新车陆陆续续将搭载大模型的智能座舱量产上市,引领整个从传统的指令执行式的语音助手向主动陪伴式的智能管家来进行演进,这是前面两点。

 

第三点我们认为现在已经比较明确的一个趋势就是舱驾行泊一体,往多域融合的方向,从整个汽车的电子电气架构来看,也会带出大芯片和域控功能的解耦和再重构,所以前面无论是黑芝麻还是几个汽车Tier1的企业,我们都看到现在汽车的电子电器架构随着它快速的解耦和迭代,能够看到车内的整个计算的平台为什么它要软硬件解耦,就是因为未来的形态是怎么样,不确定性非常高,每家主机厂打造差异化的座舱和智驾用户体验它会去用一些非传统的SOC的模式去搭建它的计算平台。我们也看到有一些企业在做一种比较创新的方式,或者说像乐高搭积木的方式来重构整个座舱到智驾一体化的计算平台,这是我们观察的三点的技术方向。

 

对于我们投资来说,着眼点、落脚点还是用户的交互和体验,我们讲整个座舱里面声光电触感这是我们关注的几个交互的维度。我觉得在声音方面,语音语义识别,国内很多的大模型企业已经做得挺不错的了,我认为非常大的一个机会,另外一个很大的一个空间就像前面丁总讲的,车内最大的一个前挡就是玻璃的投影的平台,我跟他们俩经常聊,其实车内未来有玻璃的地方就会有投影,就会有交付,所以HUD只是一个展现形式之一而已,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只要我们有玻璃地方产生了交互之后,它的各种微投的,各种材料的,人可以去触摸,手势或者触摸这样一种形式,所以这个会产生我觉得会产生很多元化的机会。还有邹总讲的传统的物理按键该不该消失,现在是消失的过程中,未来车的极简化会往纵深去发展,我们看到的内饰可能是木门或者金属,手触上去它才会有电子化、电子膜的按键产生,通过触摸产生逆反馈进一步的来产生新型的声光电触感的交互,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市场,对我们投资公司来说也是非常兴奋。

 

孙喆(主持人):确实,就像方总所说,我们现在对于回归于产品本身和回归于用户体验本身这些公司增长价值和潜在投资价值还是非常大的。

 

 

接下来这个问题我想提问一下未来黑科技的邹总,随着高等级智驾功能的实现,人车共驾阶段舱内显示与交互是提升驾驶安全非常重要的功能模块,那么在舱驾融合发展这个背景之下,ARHUD如何有效提升驾驶安全的同时,对于ARHUD的供应商而言行业发展带来哪些挑战和机遇,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

 

邹丽:从驾驶的角度来讲,不管我们现在是何种level的自动驾驶,ARHUD都是一个非常安全、友善的人车交互的窗口。非常困难的点在于,HUD虽然只是显示介质,但是实际上需要整合车内很多感知系统的数据,然后通过ARHUD来呈现。整个ADAS信息显示的及时性就非常重要,好比我们前方道路有突然变化的一些交通情况,ARHUD要能够零延时的显示出来。所谓零延时,就是在驾驶者的主观视觉识别不到的情况下,车辆非常准确地捕捉到,并且通过ARHUD显示出来,提醒驾驶员。这非常非常的困难,我们要跟各种各样的摄像头、视觉系统、毫米波雷达等感知系统,跟GPS去打通、做数据融合,每一个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延时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拿到最基础的信息,通过我们独家自研的AR Kernel®去做数据的融合处理,做三维空间的渲染和计算,甚至要从时间上进行预测补偿,从而实现时间维度和空间视角上的四维时空融合显示。

 

孙喆(主持人):我们现在硬件产品体验更多离不开OTA不断的升级和迭代,我也了解到未来黑科技还是以To C的产品逻辑去构建更多To B的商业模式,我们之后还可以有更多的期待。

 

下面一个问题,我想跟艾拉比丁总做一个交流,对于座舱内的一些应用目前C端的用户的付费行为我们都知道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那么尽管座舱知名度和公信力高的一些品牌正在尝试内容的变化,那么在您看来座舱内应用内容的变现或者说软件可售的阶段什么时候可以实现,同时在实现前我们需要具备哪些先决条件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

 

丁羽:首先内容付费,从长远来看的话,一定是必然的点,只是说什么时候开始收这个钱。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其实大家也会有这个意愿。为什么那么多的车厂每一次OTA有新增功能、新增内容之后不问用户收钱呢?核心点在于说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品牌还是属于群雄逐鹿的阶段,也就是说如果说你现在跟用户去收这个小钱而影响了自己的品牌在客户心中的这样一个知名度也好或者用户感知也好,对品牌来说是不划算的。我原来也是投资人,投移动互联网比较多,对于每一个新势力品牌或者新能源品牌它现在处于一个阶段叫获客阶段,企业在获客阶段是不可以进行用户变现的。

 

我个人认为可能在2025年甚至到2026年会有某一个事件性的这样一个触点来引发这样的一个用户付费,用户为整个生态去买单的这样一个行为,因为对于整个的生态来看的话,如果说长期以往,整个智能车内的应用迭代都需要车厂买单,那内容厂商的盈利从哪里来?如果不是C端为内容持续上车买单的话,我相信智能座舱做的再好,内容也很难变得更丰富。

 

孙喆(主持人):实际上就是软件付费确实是一个终局,丁总也是从品牌价值和长期主义其实给我们做了一些不一样的观点和分享。

 

下面一个问题我想请教一下千乘资本的方总,在未来座舱的发展一定是会回归用户的真实需求以及一些真实的使用场景的,而用户的需求其实现在正在发生着一些潜移默化的变化,用车场景也在不断的扩展和延伸,因此座舱软硬件还有比较大的一个提升的空间,那么在您看来哪些方向是未来智能座舱可以持续深耕或者挖掘的。

 

 

方昕:孙总提到非常好的一个词叫“场景”,我觉得智能汽车怎么样把自己变成人的第三生活空间,场景化是至关重要的,这个场景千人千面因人而异。

 

为什么这个车现在变得有意思呢?现在购买车的决策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原来要么就是开车的驾驶员做决策人,未来不一样,可能3、5年之后,30%车自己在开了,8-10年之后一半以上的车自己在开了,所以当车不作为一个驾驶工具来说,决策就会多样化了,我的选择可能就追求的不一定是一个驾驶感,因为我大多数时间不再开车了,可能我对舒适性的要求、娱乐性的要求、交互性的要求、出行各种场景的要求就会变得多元化和丰富化了。

 

我们也投了很多出行类的公司,小到芯片材料,大到智能化的底盘或者说是Tier1各种各样的企业,无论跟我们投资的这些企业家还是我们投资的前台同事讲得最多的是,你要更多以一个产品经理的代入感去审视自己做的产品,审视自己投资的企业。你是要把自己变成一个未来汽车的消费者、使用者来考虑这个问题,真正把自己设定一个场景,多去想象未来我在什么场景下,我会在车里多呆一会儿,跟车多讲讲话,跟车多互动互动。

 

因为真正的是在车上产生更多数据的地方,产生更多交互的地方,它才会产生价值,我们千乘一直有句slogan叫“数据重构产业”,那么同样的在智能汽车行业,数据一定会重构智能汽车的产业。首先我们这个数据流,它的触达、交互、流转、数据流它在重建,导致了我们从主机厂到零部件厂商到汽车内部的软硬件以及内容和生态的厂商,它会产生产品的,围绕未来的用户进行产品的重塑,从而导致整个智能汽车产业链的重构。

 

未来在这个赛道当中,谁能跟数据产生更多的交互,不一定是拥有,你在这上面流转就会有一定的价值,你跟数据产生更多的交互,让最终的消费者产生更长时间的交互,从而产生交流、交互就会有交易的价值。还是这句话,怎么样让数据重构整个汽车产业,这是我们定义的目标。

 

孙喆(主持人):确实就像方总所说,我们目前行业的数据闭环的能力,包括对于用户交互生态的一些能力,以及生态融合的一些能力,确实是一些长期投资的趋势。

 

下一个问题请教一下未来黑科技的邹总,随着智能汽车行业的发展,您认为未来智能座舱还会有哪些发展的趋势?同时在智能化大发展的背景之下,HUD的交互与显示模块将为座舱的智能化带来哪些惊喜和期待?

 

邹丽:我们公司一直致力研究创新的产品,每一个阶段推出的产品实际上都是领先于行业的。拿我们现在量产的理想L系列的HUD来说,我们为客户和用户提供的就是极致的体验,让大家看着觉得非常的舒服。以前的HUD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晕的感觉,这样的HUD是没有办法取代仪表的,理想项目我们从2019年开始开发,到2022年年初的时候落地,经过了两年时间无数次的迭代和打磨,才为理想客户和最终的用户提供了一个能够完全取代仪表的WHUD产品。

 

 

今年年中左右,我们的光场ARHUD又获得了一个重要主机厂的业务定点。这个产品采用了光场的HUD显示器硬件,加上AR Kernel®一整套增强现实算法和软件,给我们的客户提供一个能够PK国内外任何主机厂的增强现实HUD产品。

 

孙喆(主持人):今天我们从专注于原生内容OTA的迭代再到我们目前舱驾一体融合人机交互的感知,再到声光电产业链的融合,这种三方视角确实给我们带来不同视角和知识的扩充,十分感谢3位嘉宾的分享,我作为今天的主持人也是跟3位嘉宾学习到了很多,由于我们时间有限,我们今天就先聊到这里,十分感谢3位嘉宾参与。

 

转载来源:亿欧汽车

 

 
 
 
 
 

 

创建时间:2023-12-20 17:00